- ·上一篇剧情:《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
- ·下一篇剧情:《心星的泪光》言承旭关颖 戏外互相捉弄(图)
春晚何时走出“瓶颈”——关于09央视春晚的对话
本报记者:杜仲华 作家评论家:刘连群
记者:连群,过年好!央视春晚看了吗?印象如何?
刘连群:过年嘛,哪能不看春晚!满意也好,不满意也罢,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聚拢到电视机前收看一年一度的春晚,与吃饺子、放鞭炮一样,已成为年俗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了。你呢?更得看了,那是你的任务。
记者:是呀,但今年我看得不如往年专注。起初觉得吸引眼球的东西少,不抓人;后来有些想通了:收看春晚其实就像逛大超市,里边有你感兴趣的,也有不感兴趣的,挑着看就是了,都看,不但疲倦,也吸收消化不了。
刘连群:这种态度最好,我赞成!
废除“假唱”推新人 平淡之中有惊喜
记者:我对2009央视春晚的评价是:平淡之中有惊喜,传统之中有突破。说平淡,是因为在四个多小时的春晚直播中,值得细细欣赏品味、给人留下 深刻印象的节目不多——既无《千手观音》那样赏心悦目的舞蹈,又无《常回家看看》那样充满温馨亲情的歌曲;只有赵本山的小品一如既往地成为观众的最大期待 和满足。更让人惊喜的是,老赵在连失宋丹丹、范伟两个“黄金搭档”后,推出的新人小沈阳表现不俗,一炮走红,成为春晚的最大看点之一。
说传统之中有突破,是今年春晚虽沿袭了往年的传统模式,却终于废除了令人反感的“假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一遛便见分晓,虽然现场演 唱的效果不如“假唱”好,毕竟是完成了一次“返璞归真”的过程,使歌曲演唱更具真实性和现场感,更能体现直播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可喜的突破。
刘连群:公平地讲,晚会的编导们也一直在绞尽脑汁地力图创新,每年的晚会都有些新的点子,新的创意。今年春晚给人印象最深之处,除去舞美、灯光 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在舞台氛围营造上显示了一定成效之外,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力主真唱,不再搞前期录音、现场对口型。这一看来颇具魄力的举措,应视为 回归本真。近年来的“对口型”,原非演员的功力不足造成的,而是随着视听技术、设备愈来愈先进,电视编导一味追求音乐效果完美埋下的苦果,换句话说,是“ 惯”出来的毛病。“对口型”既省力也保险,何乐而不为呢!殊不知,老实——不完美的老实,也是同期审美的一部分,否则就和听录音、看录像一样了。
二是推出新人。最突出的是小沈阳与赵本山联袂献艺,几乎赢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喝彩。观众是苛刻的,又是容易满足的,看到一张新面孔就高兴了,就看 到希望了。晚会的编导由此获得的赞许说明,在选择演员、任用新人上,确实应该在选准的基础上,魄力更大一些,目光所及更广一些,更包容和开放一些。仅就晚 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重要的一环。
记者:谈到推新人,我还要补充一点。春晚作为国家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由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家和明星支撑场面,并保持较高格调是必要 的;但对一些来自民间和“草根”阶层的艺人,也不应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今年小沈阳的异军突起就是证明。小沈阳在民间和地方台的表演中,确实有些难登大雅 之堂的表现,但如果有合适的本子,并对其表演加以适当限制和规范,避俗趋雅,也是完全可以在春晚这个大舞台上发挥才能、一显身手的。郭德纲也未必不是如 此。尤其是当那些“熟面孔”年年出现又了无新意时,当赵本山虽是全国人民手里的“香饽饽”却“廉颇老矣”时,当一些春晚培养出来的明星产生了恐惧心理开始 逃避春晚时……发现和培养新人便成了当务之急。今年的春晚已经证明:小沈阳不但不比本山的老搭档们差,而且更具新鲜感,更有发展前途。真是“东方不亮西方 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