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奥林匹克》分集剧情简介第1-10全集大结局
我们的奥林匹克分集介绍:第9集 申奥之旅(上)
在中国奥林匹克史上,两次申奥是绕不开的一段历史。从1993年的蒙特卡罗到2001年的莫斯科,8年时间,是我们这个国家逐渐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8年里,东方古国在现代化的转型中褪去了青涩与焦虑的外衣,而世界观看我们的眼神,也渐渐少了傲慢与偏见。8年间,社会巨变的同时,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奥林匹克的认知,也愈渐深刻。本集所关注的就是两次戏剧性的投票瞬间,和此间8年对我们这个国家,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改变。我们的镜头,随着亲历两次申奥的四个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展开……丛欣竹,28岁,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批奥运歌曲入围作品《人类竞赛》的作者。2003年,当丛欣竹得知北京奥运组委会公开向全世界征集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时,她谱写了这首歌曲。《人类竞赛》是从305 首候选歌曲中挑选出来的,这也是2003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歌曲征集活动中入围的7首歌曲之一。
1991年2月底,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关于北京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的报告。1991年,何振梁62岁,可以说已经到退休年龄,努力争取申办成功是他一生中最后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的大事了。而他这个在国际体育组织担任最高职务的中国人,在完成这件大事中责无旁贷。在众多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杨澜。从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到陪同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参观中央电视台,到各种以申办奥运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杨澜穿梭其间,乐此不疲。她的英语主持受到国际人士,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致好评,北京奥申委的领导们也对她屡次鼓励。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邓亚萍正在紧张的备战。那一年的6月26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刊登申办奥运会口号。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其他口号为:中国的机遇,北京的荣誉;亿万颗心暖人间;和平进步迎接新世纪;历史名城,时代盛会;北京欢迎你。到了1993年9月去摩纳哥投票前,比较各城市申办形势,北京与悉尼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丛欣竹也已经14岁了,幸运的是,丛欣竹入选了2000年北京申奥代表团文艺分团,作为当时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女子合唱团的12名成员之一远赴蒙特卡罗。
投票前一个多月,邓亚萍得到通知,她将代表现役运动员在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但那时候,邓亚萍根本不会讲英语,国际司的刘北剑替她写好了几句话,一句一句地教,让邓亚萍硬背下来。1993年九月,就在中国申奥代表团即将出发的一个星期前,奥申委邀请杨澜同行,决定如果申办成功,将由她在这个地中海滨的著名城市主持盛大的庆典宴会。这一天晚上8时,最后一轮投票结束后,萨马兰奇最后一个走上主席台,他庄重地掏出决定申办命运的信封,当众拆开,取出表决结果,然后宣布:“感谢北京、柏林、伊斯坦布尔和曼彻斯特对奥运会的热诚和积极的参与,可惜赢家只有一个——悉尼。”何振梁永远不会忘记1993年9月23日那个令人沮丧的日子,不会忘记当时刊登在许多报刊上的那张定格了的照片。照片展示,体育界元老荣高棠和李梦华及王光美等其他不少人在北京听到申奥未果时的茫然和沮丧。这种失落的表情深深刺痛了何振梁的心。他感到自己有负全国人民的重托。他下定决心,在他有生之年,只要再有申办奥运会的机会,他一定要拼全力去争取。1998年11月,中央批准由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这个决定再一次激发起全国人民支持申奥的巨大热情。久藏在何振梁心底始终跃动着的火苗因中央的决定而熊熊燃烧,请缨再战的时刻终于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