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故事2》分集剧情简介第1-15全集大结局
大腸,由結腸及直腸組成,長度可達1.5米,當中任何一個部分也有可能患癌。外科醫生會利用手術切除腫瘤,但若癌細胞十分接近肛門,病人隨時連肛門也不保。
在行內被稱「朱大腸」的結直腸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遇上癌細胞十分接近肛門的情況,可能需要切除肛門,而排便的工作就交由一個「造口」負責。造口位置一般是在左下腹,醫生會在病人肚皮開一個洞連接大腸,並在造口「門旁」放一個每天清理的袋子,讓病人可以排泄正常。
因為這樣,不少病人在手術前,都要面對保住性命或生活不便的艱難抉擇,而完成手術後,他們更要面對如何適應新生活這個最大難題。不過,同時有「保肛勝手」之稱的朱建華在廿多年前引入新技術──全系網膜切除術(TME),不但讓病人有機會保留肛門,癌症的復發率亦可長期處於偏低水平。
一項新技術總會令不少同業質疑成效,但朱建華在壓力中「成長」,甚至把技術大規模地推廣,至今已成為大腸癌手術的標準技術。朱建華認為做一個成功的醫生,必須符合多個條件……
守护生命的故事2分集介绍:第13集 - 堅持不放棄 推動全民大腸癌篩查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的年度發病數字已超越肺癌,成為眾癌症的榜首。很多時候,大腸癌都是由大腸內壁不起眼的瘜肉引發而成,其潛伏期可長達5-10年。有醫生極具遠見,早於1999年已開始向政府提議為全港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希望政府關注問題,可惜一直不成功。
因為這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決定自行籌集資金和人手,為身體健康之人士進行篩查計劃。計劃初期,陳家亮到各區商場宣傳大腸癌預防方法,亦與各家庭醫生茶敍,希望獲得關注。儘管處處碰壁,但陳家亮認為這問題嚴重影響市民健康,故堅持信念,勇於克服所有困難。
檢查大腸癌有兩種方法,一是從大便中檢驗隱血內的血紅素數量,二是使用大腸內視鏡。前者方法簡單,成本低;後者雖然花時間,但可以同時去除瘜肉,將患大腸癌的風險大大減低。
第一期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已經完成,結果在1萬名沙田及大埔區居民身上取得令人警醒的統計數字,亦令大家更決心於2013年開始,將計劃推展至全港。
陳家亮與團隊的努力最終得到成果,政府終於看到他們的努力而作出關注。當局正考慮推動「全民大腸癌篩檢計劃」,並成立先導小組,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給予陳家亮團隊及市民一線曙光。
守护生命的故事2分集介绍:第14集 - 防治傳染病的天羅地網
2003年沙士一役,令全世界重新認識到傳染病的殺傷力:儘管人類比病毒大上十數億倍,但面對傳染病毒,卻可以如此不堪一擊!
2003年2月21日,全港首名沙士病患者入住廣華醫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為全球服務的偉大工作就由此日開始。後來威爾斯親王醫院及淘大花園出現大型爆發,袁國勇亦努力搜集樣本,希望找出致病源,而經過六星期的研究測試後,他確認了冠狀病毒就是致病源,成為全球第一人。